close

 會買這本書來看,是因為《教育應該不一樣》裡面引述了其中一段文字,吸引了我的注意力。作者王家貞、景鴻鑫是夫妻,各自在政治、學術界擁有一片天,原本應該幸福的家庭,卻因為男主人長期對於長子的教育方式不當,導致其長子於成年後遠走美國,且寫了一封絕交信,讓他痛徹心扉,終於回頭反省自己。

 當我看到《教育應該不一樣》引述的那段(絕交信)文字時,我覺得很佩服身為子女者,能夠為了活出自己的一片天,不惜與父母絕交的勇氣。為人父母者,對於子女的期望過高,長期給予子女負面評價(做得好是應該的、做不好就要打罵處罰),子女還小的時候權力不對等而無力反抗,也許因此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,長大一些如果還是沒有反抗,對於父母訓話時的態度轉為冷漠是可想而知的。

 書中景先生提到當初會娶王小姐是為了優生學,好讓子代能夠有更優良的基因,後來安排他的長子到北京大學念書,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(因為能進入北大就讀的女孩頭腦都很好,可以幫他的孫子找到優秀的母親)。理性說來這樣沒什麼錯,但有這種想法我還是覺得匪夷所思,且從中看到他對長子的強烈掌控欲。(這個父親管得未免太寬了吧!)

 他把長子的反抗與絕交歸咎於自己不中不西的教育方式。問題應該出在於他自己沒有調適好,一方面承襲上一代的管教方式,另一方面卻因為留過洋而揚棄了部份傳統。我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,但是就我所知,信仰民間宗教或是佛教者都有因果輪迴的觀念,要重新投胎到哪裡去扮演什麼角色是誰決定的?不也是有個看不見的最高主宰嗎?不是有個說法「眾生皆可成佛」嗎?這跟歐美國家信仰(基督教?)強調的「人人生而平等」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?每個人、每個生命都是該最高主宰的子民啊!

 傳統的遠近親疏之分、敬天法祖,是為了凝聚力量抵禦外侮,可生活在這三十年來的台灣,還有什麼外侮是需要凝聚宗族來抵抗的呢?加上資訊越來越發達,也就不難想像何以台灣會越來越走向美式個人主義。作者特地用了一個篇章來說明中西兩方的信仰,強調中國人死後魂歸家族、歐美國家基督教徒死後回到上帝懷抱。問題是,誰能確定呢?這個年代,同一個家庭裡面也可能出現不同信仰,不是嗎?

 書中有很多回憶、懺悔的部份,景先生很後悔自己對長子造成壓迫,責怪自己早年的作為不當,也強調自己已經修正很多,從他對待么子的方式就看得出來,因此聲聲呼喚、希望長子原諒他,甚至願意當面道歉。有些情節讓我頻頻落淚,已為人母的我,很能理解他的悔恨。可是如果身處其長子的立場,會不會覺得自己成為家庭教育的實驗犧牲品來成就弟弟妹妹的幸福,叫他情何以堪?而且,每個人對於特定的人會有一套習慣的應對模式,書中的懺悔是否會造成實質的改變,恐怕要等到將來他的長子帶著恨意完成「十年之約」功成名就才知道了。

附註1.能夠把自己犯的錯誤這樣出書公諸於世,值得敬佩。雖說家醜不可外揚,但如果不是透過這樣外揚,恐怕很難徹底檢視反省到底問題出在哪裡。說到底,景先生犯的錯就是忘了把他的長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,而這也是很多上一代為人父母者常犯的錯。

附註2.我對於各個宗教信仰的了解不多,見解或許有誤。目前我沒有特定信仰,但是也不至於覺得自己死後魂無所依,該去哪裡自然有天意安排嘛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庶務課不良特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