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那天,帶著小孩回婆家,大約是用完午餐、孩子也總算睡午覺的三點左右,大家各忙各的,男人們照例玩撲克牌,公婆與大小姑們都在屋外聊天或到田裡去摘菜採荔枝,小姑的孩子在樓上房間玩耍,客廳電視開著卻沒人看,調頻是公視,《漂浪青春》剛好開始播映,於是我難得可以坐下來不受干擾的好好看電視。

 自從結婚後,我被迫養成有什麼看什麼的習慣,即使沒有公公、老爺在旁拿著遙控器愛轉哪台轉哪台,不想看的話自己起身去陪小孩便是,在婆家我幾乎不曾動過電視遙控器,因此剛開始的幾分鐘,就算心裡覺得這部片真是枯燥,鋪陳得很緩慢且色調昏暗,還是能夠耐著性子斷斷續續的把整部片看完。
 在看這部片之前,我對於此片一無所知,慢慢看下去便知道這是一部女同志電影,可是三段式的故事,採取的不是大家習慣的平鋪直敘法,可是三個故事的主角卻又彼此有些關聯性,於是看完之後,只覺得好累,腦子裡留下一堆問號,還留到回家上網查詢,再回想看過的片段,總算弄清楚來龍去脈。台灣觀眾早就習慣好萊塢模式(不需要思考,還有大量的聲光刺激),相較之下,看國片實在是耗費心神的一件事,也難怪國片的市場總是不大。

 《漂浪青春》算是國片當中比較易懂的,也有故事性,但是沒有任何為了「取悅觀眾」的橋段,看了會覺得心情沉重,也讓人有省思空間。對我來說,此片讓我想起了一些往事,以及這些年來自己對於身邊男女同志的接受度,由高中時期的恐懼排斥、劃清界線,到大學時期的接觸與質疑,再到出國留學後的逐漸接受、見怪不怪,甚至到當了母親之後,覺得就算以後自己的小孩是同志,我也無所謂。
 我屬於感情上開竅很早的那型,從幼稚園時期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男生,即使國中時期是男女分班,同班女生會玩起扮演夫妻遊戲,甚至一夫多妻,帶頭當「夫」的那位同學是班上的開心果,大家都喜歡接近她,反正不會真的發生什麼特殊關係,口頭上被同性同學吃吃豆腐、開開黃腔,一群人彼此還是和樂融融,一起準備考高中,而且我很確定自己的性向,因此這種同性情誼還不曾對我造成困擾。
 高中時唸了女校,跟我比較好的同學裡有兩人是標準的T和婆,T和我同班,婆和我同社團,她們兩人是怎麼認識的我已記不清楚,但是會透過我傳紙條。T從小被當成男孩子養,個子瘦高愛打籃球,穿制服的裙子時,比較像是扮成女生的薄片男;婆則是一路唸舞蹈班,個頭十分嬌小。高中時期的女校,也還是有半數同學繼續玩國中時期的夫妻遊戲,T在班上妻妾成群,也想把我收編為其中一員,但我始終不從(主要是個性上不那麼合拍,也許還加上嗅到一絲「非我族類」的氣味)。
 她們兩個很要好,這我是知道的,但是我個頭高,學業成績也不錯,總有些同學會主動接近我,個子嬌小的幾個有時候也會把頭往我肩膀蹭,我一直以為婆和T之間大概也像這樣而已,直到兩人膩到宿舍床上去卿卿我我被教官抓到,教官除了訓她們,還把我也叫去問話,於是第一次開始知道女同性戀大約是怎麼回事,同時也採取行動跟她們絕交(很幼稚,對吧!)。後來高二分組分班,約略聽說了兩人中的婆辦了休學,被家中父母強迫送到澳洲親戚家。
 上了大學,因為科系和課程的關係,開始接觸同性議題,曾經訪問過新聞系的某位支持同性戀的女老師(這位老師是異性戀者),當時對於她表達的「就算以後我生了小孩,小孩向我表明自己是同性戀者,我也覺得沒有關係」非常的懷疑,應該說是當時的我少見多怪吧!誰叫我的原生家庭給的環境那麼封閉、那麼傳統呢?出了國去唸研究所,還選擇以藝術系所為主軸的學院(不知道為什麼,藝術圈裡的同志特別多),觀念受到衝擊,整個眼界大開,總算能夠真心接納環境中的同男同女,進而認同當年受訪的女老師所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庶務課不良特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