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題目,很像是給小學生練習作文用的。在懷孕生小孩之前,我一直都是有夢想的:長住台北做自己喜歡的文字工作(不論是編輯或筆譯皆可),以及每年可以出國玩一趟(就算只有到鄰近國家玩五天也好)。然而,現實生活逼得我一再退讓,曾經成為在家接案的SOHO族,不僅收入不穩定,還被名不見經傳的小出版社欠款倒帳,雖然生活無虞,卻不敢開口說我要出國玩。後來,懷孕生子自己帶小孩,選擇親餵母乳,忙得團團轉,連好好休息的時間都沒有,身形嚴重走樣,幾乎沒了收入全靠老公養,哪裡還能有時間和條件談夢想?

 心理學上有「自證預言」之說,簡單的解釋,就是「人會朝著自己所想/希望的結果走去」,不論這個「結果」是關於目標設定,或是單純對於自己的認知皆然。這一點,我在十幾年前已經親自體驗與實踐過,因為一直在腦子裡想著同一件事,希望達成該目標,而目標夠明確,於是日常生活的作為都是為了達成該目標而努力,結果真的讓我達成目標(附註)。

 這回,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尋找開啟夢想的鑰匙,一直苦尋不著,上週的講師卻又出了「列出十個夢想」的作業,連續幾天都想著這個作業該怎麼下筆,於是把自己能想到的先打成電腦檔案列出來再說,很勉強的只能擠出十五個來,然後再寫下自己想要的理由篩選出十個並且依照想要的順序排列,以前曾想要的兩項仍然在其中,但是有了些許改變:

1. 體重體脂減至標準,一輩子不復胖。
 明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,只不過曾經減重失敗太多次,心裡難免有陰影。

2.  健康到老,死於自然衰竭而不是病痛纏身。
 只要不是天災人禍等不可抗力因素,這一點我也相信自己做得到,然而曾經親眼看到親人往生前在醫院折騰了一年多,那種痛苦不是陰影而已,而是恐懼。

3.  讓身邊親人願意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。
 從小到大,只要我做的選擇是親人沒有想過的,得到的總是冷嘲熱諷甚至指責,即使維持表面和平,卻免不了心理的對立,而我不想再這樣下去,目前能做的是讓自己越來越好,期待與等待親人轉變態度。

4.  改善親朋的健康與體態。
 父母身體不好,連妹妹都生大病,但是卻因為他們的醫藥背景,讓我無能為力。我目前也只能期待和等待而已。

5.  改善現有婚姻關係。
 婉轉的說法是,如果我是上一代的女性,那我老公真的沒什麼不好之處...

6.  每年出國玩一個月。
 好想重遊英國,這十年來,夢裡時常出現關於英國的片段。

7.  把英語使用得如同母語一樣熟練。
 留學不等於英語能力變好。交個以英語為母語的男朋友,進步會神速許多,我已婚,只好剔除這個可能性,但是請個外國家教天天來教我和小孩總可以吧!

8.  在台北置產,室內實際四十~六十坪
 這是證明自己能力最「外顯」的方式,不見得非台北不可,只要是大都會,我都能接受,不過,能力夠的話,台北仍是我的第一選擇。

9.  讓兩個小孩都各自有一項專精的才藝
 只要不是大型樂器,什麼都好。倒不是金錢因素(反正是夢想嘛~),而是大型樂器太佔空間又不能隨身帶,除非以音樂為業,要不然很容易因為種種現實因素而中斷。不過說是這麼說,要是以後小孩想學鋼琴、爵士套鼓,我還是會摸摸鼻子儘可能滿足他們吧!

10.持續當手工藝社團老師。
 做女紅是我長年以來的興趣,如果能夠教學相長就更理想啦!

 寫得出理由的,當然都是我想要的,可是都沒有很強的動機。不過,也許老天看到我的誠意,讓我今天一時興起碰觸到鋼琴,晚上在完成作業的後半部份時,有了明確的目標,也讓我前兩天自以為的夢想順序整個大翻盤!想要的還是這十項,至於順序怎麼變化,我不在此贅述。重點在於,我終於找到邁步向前的動機了。

附註:
 
當年我是參與第二屆大學推薦甄選的學生之一。開辦第一屆時,我還是高二學生,就已經開始留意相關訊息。當時的嘉女是以校內學業成績來做能否參與推甄的篩選,而我打從復學之後就很珍惜念書的時光,所以高一和高二的成績都維持在全校前三十名內,對我來說,這還不足以保證什麼,於是升高三那個暑假,當其他同學還在玩的時候,我幾乎天天到學校報到,自己進行各科總複習。等到高三生活開始,每天固定留校至八點左右(為何是八點?因為要回家看八點檔啦!),複習當天學習的課業,每次段考之前,各科都被我徹底複習過五遍以上,連考倒九成社會組學生的歷史科複選題我也很少失分。

 後來第二屆推甄資料出來,開放名額的大學系所,每所高中可以推派三個學生參加第一階段筆試,每個參加的學生只能選定一個系所。整個過程唯一讓我動搖過的是:「我要選擇台大歷史系還是政大廣電系?」我覺得是天助自助者,筆試高分過關,面試的時候也順利的引導主考官問我有做準備的問題,幸運的免除聯考提早放下升學壓力。儘管進入大學就讀之後,沒有如我想像的那麼美好,但是高中時期的那段歷程,深刻的體驗到「目標達成」和「慾望強度」的關連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庶務課不良特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